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纪实
党纪学习教育·学条例 守党纪 | 加强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
踔厉奋发新征程 | “人工智能+”加出发展新动能

周永康: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发布时间:2010-10-08  来源:新华网-法制日报  字体大小[ ]

  

10月3日,第二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出席会议并讲话。 新华社记者 张铎 摄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在第二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上的讲话

(2010年10月3日)

周永康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在举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61华诞的时刻,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法学家相聚北京,举行第二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同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立6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法学教育工作者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师生及海内外校友表示亲切的问候!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不懈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确立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扎实推进,执法司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普遍增强。中国的法治建设,不仅有力地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也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将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大力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工作,大力加强普法、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更加重视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更加重视用法治来保障科学发展、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谱写法治建设的新篇章。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成熟的标志,也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各国法治经验,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符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多层次、多部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即将形成。目前,现行有效的法律235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8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700多件,中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做到了有法可依。本届论坛以“中国与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世界法律体系”、“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人才培养”为主题,汇聚世界五大洲著名法律院校的法学家,进行深入交流研讨,很有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高水平的法学教育和高素质的法律人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法学教育和法律人才培养。目前,全国设立法学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已达620多所,在校法学本科生将近30万人,一个以法学学士、硕士、博士教育为主体,法学专业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法学教育体系已经形成。这个论坛的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新型正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60年来,人大法学院秉持“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法学法律人才,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法学科研成果,为我国法学教育和法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人大法学院和全国法律院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法学教育和研究,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更加关注我国法治建设实践,更加注重研究解决法治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法学研究、法律服务水平,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决定了法律文化、法治道路的多样性。作为具有悠久法律文化传统的东方文明古国和新兴的发展中大国,我们将继续敞开胸怀,学习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我相信,在与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本届论坛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最后,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全球公众传媒摘编:秀娟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京贸中心)二层15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